financial-info财务天地

安越 > 财务天地 > 现代企业预算编制起点问题的研究(三)

现代企业预算编制起点问题的研究(三)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推荐讲师:安越 发表于:2014-11-14

    ──兼论公司财务报告的改进

    三、实行“利润观预算”一方面可以强化公司各个层级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如果要求公司将“利润观预算”公开披露,则完全有可能弥补长期实行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弊端,使财务信息具有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

    我们首先讨论第一方面。我们认为:(1)通过“利润观预算”既可以将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又可以将年度经营活动与企业的战略相衔接。因为追求利润仍然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之一,而公司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归根到底是保持或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但是,公司是两权分离的,股东所追求的利润不一定就是管理当局经营的目的和方向。“利润观预算”可以保障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和对公司战略的设计和实施在根本上符合股东的利润。(2)通过“利润观预算”,董事会、股东或总经理既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又可以对证券市场上本公司股票的价格施加影响。因为从一个方向看,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相关,每股收益可推导出投资报酬率,而投资报酬率又与公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因而控制每股收益就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从另一个方向看,控制或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也就控制或影响了每股收益,进而股票价格。“利润观预算”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十分广泛,恕不赘述。

    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方面,即“利润观预算”与财务报告的关系。我们认为:公开披露公司的“利润观预算”,并与财务报告结合使用,对现行财务报告将是一个重大改进。(1)长期以来,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监管部门和学术界有一大批研究人员致力于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研究,由于无法放弃历史成本原则,致使多种改进的努力徒劳无功。如何在不丧失历史成本原则积极作用的前提下赋予会计信息以前瞻性,无疑是财务报告改进的根本性问题。其他问题还有过于总括和时间滞后等等。(2)“利润观预算”与其他预算一样,其编制结果可以归结到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假定“利润观预算”编制的完全准确,那么,预算年度末实际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与预算年度初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则完全相等。不同点在于:就这三张财务报表本身而言,它们将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予以综合反映,而从“利润观预算”本身而言,它不仅反映公司整体,而且反映公司的结构──预算的数据结构与组织结构是一致的,每个层级、单位和个人都对应着相应的数据,并与权利和责任相连接。显然,如果年初按照一定的明细程度披露“利润观预算”,财务报告不仅具有了前瞻性,而且被成功地明细化了⑤。(3)预算是对公司经营活动计划和控制的工具。从过程上看,预算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预算反馈(于增彪等2001)。所谓预算反馈就是定期对预算执行的实际进度的报告,将实际进度与预算比较,并对重大差异采取矫正措施,最终实现预算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预算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实际进度的报告”(或者称预算反馈报告)就是那三张财务报表。发达国家90%以上的企业都编制预算,我国企业近几年也逐渐引进预算管理。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一般一个月提交一份反馈报告,但也有像我国中原油田这样的企业利用计算机系统三分钟便刷新一次预算实际进度报告。这就是说,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实际上已经提供月度的、甚至接近实时的财务报表,只是尚未公开披露,其功能未能充分发挥。(4)“利润观预算”对财务报告的改进最终体现在公司管理当局为股东或投资者之类的外部决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有用性。在证券市场发达的条件下,不妨说,股东或投资者在年初是依据预计的每股收益来预计股票价格,然后依据预计的股票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是否购买或者是否继续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年初公开披露“利润观预算”,其中的每股收益对这些外部决策者的有用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向股东或投资者表明本公司将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利润观预算”中的每股收益数据的可靠性应该很高,因为“利润观预算”经过严格的程序编制和批准,其结构性的数据与公司各层级、各单位和各位成员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在年度中,将定期或实时取得的预算实际进度报告或者实际的三张财务报表与预算比较,从而确认差异,并予以公开披露(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不仅为实现预算提供了保障,而且为股东和其他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它帮助股东或投资者修正年度初基于预算形成的信念(或概率),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颁布分部报告的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财务报告》,1997年颁布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采用管理方法(Management Approach)重新界定分部概念,对第14号公告进行了修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分部报告》的会计准则,我国在近2-3年内也会颁布类似的准则。凡此种种都在于提高财务报告的明细化程度,这种趋势与本文观点非常接近,但其中提出的分部报告的明细程度、完整性、系统性都不及“利润观预算”。

    四、结束语

    上文提出以每股收益为起点编制预算的观点,即“利润观预算”,同时提出公开披露“利润观预算”,披露作为预算反馈报告的实际的财务报表及其与预算的差异,以改进现行财务报告。这其中涉及到会计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一、公司向竞争对手保守商业秘密等等。同时我们也感到:由于高新技术、经济全球化和公司巨型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资源规划(ERP)、业务流程再造(BPR)、适时制(JIT)和作业管理(ABM)等新的管理哲学和工具的发展,会计领域正在面临着新的变革。本文是在这个背景下立论,希望引起诸位同仁的关注和讨论,不妥之处,也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7.分部报告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财务报告》,1976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1997

    苏寿堂。2001.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吴敬琏等。1993.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06-172

    余绪缨等。1999.管理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10-637

    于增彪。2001a.成本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北京亚太华夏财务会计研究中心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于增彪等。2001b.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运行体系的新模式。中原石油勘探局案例研究。会计研究,8

    于增彪等。1998c.《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之质疑。会计研究,6

    Ball, R. and P. Brown. 1968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6(Autumn 1968),pp: 159-178

    Bartholdy, Jan. 1998. The Changes in Earnings-Price Ratios and Excess Returns: A Case of Investors Over-Reac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Volume7, Issue3, pp: 237-252

    Garrison, Ray H. et al…… 1999. Managerial Acounting. 4th ed. Taipei: McGraw-Hill, 628.

    Kaplan, Robert S. and Anthony A. Atkinson. 1998.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368-79.

    Kaplan, Robert S. and David P. Norton. 2001.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Part I and Part II. Accounting Horizons, Volume15, Number1&2

    Young, S. Mark. 1995. Reading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Englewood: Prentice Hall, 107-113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文中或封面图片来自授权原作者及互联网。为非商业用途使用。
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安越(微信:yuexianghui03)。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安越所有。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上海安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021-58362000
15801919100(公开课24h服务)
15801990967(内训24h服务)
15801990967(管理咨询24h服务)

BD@EasyFinance.com.cn

客户反馈Feedback

了解更多Subscribe

微信二维码

关注安越官方微信

CopyRight © 安越咨询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01842网站备案深耕欧美管理会计理念,聚焦中国企业实践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