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建军看来,电商间的竞争与传统零售门店竞争有本质区别。以前开一个大卖场,如果周边有几个竞争对手,常用的方式首先是商品品类完全覆盖对手,在此基础上打低价格,这样能挺过来就成功了,对手则不得不关门大吉,同时有地域以及规模的优势。如今电商则不同,很多服务是免费的,从免费到收费,从亏损到盈利的跨越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互联网企业,从商业本质来看,投入期要有足够的时间,重点关注流量、品牌客户的增长,这是让未来有更长远的机会,这其中还存在竞争因素影响,随时可能改变经营思路和格局。和传统商业一样,市场有很长的培养期,由于互联网市场足够大,话语权越大那么收费就可以更高。在此基础上,商家可以有差异性收费,形成其他电商没有的服务实行收费,其他的服务免费,这就是差异化,这需要用大量的资金来支撑这样的差异化。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资金流管理非常重要,因为资金规模大,收集来的资金有很大的运作空间。在传统商业,常常以长账期押后货款,通过调整收费方式增加赢利点。在电商领域,最早也是如此,较大规模的电商的品类可以无限增加,在这个前提下,以抢夺资源为第一目的,看谁能抢到供应商,看谁拉拢客户的能力更强,这是供应链战略;后来是品牌战略,建立了品牌,聚客能力就强,然后用自营来吸引商家,到一定饱和度开始做招商,也可理解在自有或其他平台上的“店中店”、“旗舰店”、甚至加盟等,招商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干掉中间环节。自营有可能有几层代理,招商是直接的产品招商,厂商会为自己的产品卖力。未来这种模式可能会取代传统电商,这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还将受国内的传统代理模式及恶性的价格竞争所影响。比如菜鸟物流就是如此,直接和厂商连接,不需要中间环节,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是阿里巴巴商业模式进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更多电商还处在吸取流量的阶段,还没到厂家合作的阶段,而且厂家也很矛盾。一方面厂家不敢放手做电商,因为线下铺设了很多点,收取了费用,如果线上线下的价格差异很大,就会有问题,随着线上交易额比例的日渐上升,厂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布局,但也面临对于新消费趋势的难以判断以及投入多少的考虑。

有人说传统零售已经成为电商的展台,也有人说电商也在成为其他电商的展台,其实本质都是各自为了宣传自己品牌。都是产品交易,对于消费者来说哪个影响大就走哪边,因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品牌迁移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这就需要持续地吸引。在周建军的眼里,目前外部广告链接在电商中是很普遍的,如果切断外部广告,即便是电商巨头,销量也会下降很多,现在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但是他认为未来小电商会较难支撑下去,就算通过原来购买流量的方法也会难以行得通。
传统零售常规的改善措施,多在陈列、品类结合,包括购物环境的改变、促销手段上。例如装修改善,销售可能会上升30%,这在传统零售门店很正常,新奇的产品引进也会增加销售,这些在传统零售都是经过验证的。反观电商现在是在不断做加法,新的产品、业务和形式,当这种模式难以为继的时候,那么又需要再次创新转型。
为什么很多国外经营的很不错的互联网企业,到了中国常常水土不服,从易趣到亚马逊、LinkedIn 等,在中国的发展都不好。究其原因,中国的消费者层级多,差异大,同时对价格很敏感,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去应对,层次感和消费者稳定的心态和国外完全不能比。例如国外对亚马逊网站的喜好是很多年建立起来的,用户倾向相对明确,相关数据也很完善,这样所推荐的东西就让客户喜欢。其次,中国市场的竞争过于杂乱无章,大家都在努力吸引眼球,而市场发展又特别快,始终没有落到一个精耕细作的层面来,所以相对成熟和保守的外企反而不适应。
当然,中国的电商发展也存在自己的问题。比如过于短平快的思路会导致企业员工不稳定,而员工的不稳定对于客户体验的伤害很大。周建军举例说,亚马逊能够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一方面是其完善的系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稳定的团队。亚马逊追求的是最佳雇主,全球排名第16,而国内企业还没有这个实力,只能追求短平快。“中国人有点像第二种犹太人,很聪明,但是没有外国人那种安逸感,追逐利益的驱动很强,这种特质既推动了电商的快速发展,也造就了用户体验的不足,在这方面,中国电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周建军说,“当然,虽然亚马逊顾客体验很好,但在中国销售成本很高,因为它有很多短板,电商不是一个因素可以决定的”。
全文下载